AI虛擬療癒師洋洋:我們怎麼設計它?
---打造可信賴、可親近的心理支持者
在竹謙科技,我們從不把AI當作冰冷的工具看待。當我們著手打造「AI虛擬療癒師洋洋」時,思考的不只是技術,而是:「一個人,在情緒最低谷、無法向他人開口時,會希望有人怎麼對他說話?」
這個問題,成為我們設計洋洋的出發點。
設計哲學:從「陪伴」開始,而不是「診斷」
洋洋不是一位替代心理師的AI,它是一位第一時間陪伴者。
我們採用了CBT(認知行為療法)與MCT(後設認知療法)中的結構性對話邏輯,讓洋洋能夠:
-
同理使用者情緒(Validate)
-
協助辨識思考模式(Identify Thoughts)
-
提出具體可執行的步驟或引導(Coping Tools)
這不是單向回應,而是以心理專業為基礎的對話節奏設計,幫助使用者一步步從混亂中釐清思緒。
技術架構:AI不是魔法,而是結合多項技術的系統性成果
洋洋的設計融合了多項AI技術與後端系統,包含:
-
自然語言理解(NLU):讓洋洋能理解使用者語句中的情緒與主題
-
語音情緒辨識技術:由我們與台北醫學大學遠距中心合作驗證,能精準分析聲音中潛藏的情緒張力
-
RAG 架構:結合心理知識資料庫與即時對話引擎,使回應更符合專業依據
-
風險分級與預警模組:能即時偵測潛在風險語句,並引導使用者前往更進一步的支持資源
這些元素不是為了「取代人」,而是讓「心理幫助」變得可規模、可及時、可信賴。
設計語氣:溫暖、有界線、真誠
我們花了非常多時間在語氣設計上,因為我們深知:
「你還好嗎?」和「你發生什麼事了?」帶來的感受可能天差地遠。
洋洋的語氣設計原則如下:
-
溫和中立,不過度介入
-
避免醫療化術語,強調人性化
-
使用者優先,尊重匿名與節奏
-
允許沉默,設計靜音與非語言互動引導
洋洋要做的,是讓使用者願意多停留一分鐘、多說一句話,因為這可能就是走出低谷的起點。
真實應用:從醫院到企業,從學生到病患
洋洋已經服務過超過17,000位使用者,其中包括:
-
醫院高壓環境的護理人員
-
偏鄉學校中的青少年
-
正經歷癌症治療的保戶
-
遇到職場壓力的外派工作者
透過使用數據,我們觀察到:
-
平均使用時長達 8 分 30 秒
-
20.7% 使用者持續回訪
-
已辨識出高風險語句 3,000+ 次,協助即時引導到實體資源
這不只是技術成功,更是人與AI共構的心理照護實驗。
結語:為什麼我們相信洋洋的存在很重要?
因為我們聽過太多這樣的聲音:
「我不敢跟家人說。」
「我覺得自己不夠嚴重,不想佔用資源。」
「心理諮商太貴,我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。」
而洋洋,就是這個可以先說說話的對象。
在心理健康這條漫長的路上,AI不會取代真正的治療,但它能先陪你走第一段路。
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我們如何應用AI技術在心理健康領域、或希望引進虛擬療癒師洋洋進入你的組織、學校、或保險服務中,歡迎聯絡我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