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者|黃筑萾(Lynia Huang)
竹謙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
還記得在部隊擔任輔導長的那幾年,我常坐在營區的輔導長室,或只是某個安靜的角落,聽著弟兄低聲訴說壓力、煩惱、孤單與創傷。我知道,當他們排除各種阻礙、心理矛盾、擔憂與恐懼,終於願意開口的那一刻,是多麼珍貴。也是在那些時刻,我深刻體會到: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統,不該只存在於制度需要的時候,或者發生悲劇被檢討的時候,而是應該無所不在、永遠在線。所以我希望Here Hear就是一個ALWAYS HERE,永遠都在的支持。
這份體悟,也是我之後創辦竹謙科技、投入AI心理健康領域的起點。但我和團隊很快就意識到,AI介入心理健康不是一件可以「輕鬆」做的事。它攸關信任、生命經驗、情緒敏感性——我們的每個選擇,都需要負起社會的責任。
為什麼選擇「負責任的AI」?
因為我們服務的對象,從不只是用戶資料庫中的一個編號。他們可能是一位剛失去親人的年輕人、一位在海外長期工作的工程師、一位罹癌焦慮的保戶,或是一位在教育體系中求助無門的學生。他們每一個人,都值得一套科學、可理解、被尊重的支持系統。
所謂「負責任的AI」,對我來說,不只是技術規範,更是一個創辦人面對社會時的自我期許。我們必須做到:
-
臨床科學驗證:我們與台北醫學大學合作,進行350人規模的臨床研究,證明我們的語音情緒分析系統具備穩定性與信度。
-
政策透明合作:我們是政府共同供應契約下的正式供應商,接受公部門檢視與監管。
-
不過度承諾:我們從不標榜「AI療癒一切」,而是謙卑地成為第一線支持的補充角色。
-
倫理與數據保護優先:我們拒絕商業過度運用情緒數據,拒絕用操弄與心理暗示技巧做轉換率優化。
為什麼要與政府和公部門合作?
因為心理健康是一個公共議題,它的挑戰往往發生在資源最薄弱的地方。從偏鄉學校到離島診所、從軍隊壓力到長照人員的耗竭——這些痛點不是一間企業能單打獨鬥處理的。
與政府合作,不只是「拿資源」,而是共同打造長期制度化的基礎建設。我們參與政策試點、導入公共醫療系統、配合數位治理架構,是因為我們相信:AI可以改變現況,但必須與制度同行,才不會變成另一種失控的力量。
責任不是附加值,而是起點
科技圈常講「快就是一切」,但在心理健康的領域裡,快有時是災難的代名詞。我們花很多時間做內部倫理審查、驗證每一項回應是否符合CBT與MCT框架,甚至在與業者合作時,也堅持設計不會以焦慮行銷為手段的機制。
對我而言,負責任的AI,不是「可以多講講」的品牌價值,而是你願意為了對人的尊重,放棄一些成長捷徑的勇氣。
以人為本,科技才能真正走進人心
很多人問我:你們為什麼這麼執著臨床驗證?為什麼不走快一點、賺多一點?
我的回答很簡單:因為我知道,有人正等著一個不會辜負他的系統。
這是我當年穿著軍服時許下的承諾,也是我現在身為創辦人,選擇持續走在公共心理健康路上的理由。
我們不只做AI,我們想做可信賴的AI心理健康工作者。
這,是我們的選擇,也是我們的責任。
負責任的AI不是寫在網站上的口號,而是落實在我們每天做的決定:要不要快速推一個還沒完全測試完的功能?要不要優化讓轉換率更高,但可能模糊心理建議與商業推銷的界線?要不要追求使用者黏著度,卻忽略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心理上的空間與自主?
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。而我們選擇相信——科技進步的真正價值,不在於它能做什麼,而在於它選擇不做什麼。